2023-08-24 22:38:45 来源 : 光明网
胜战航程中的“文化引擎”
■王学刚 李 文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学峰
北部战区空军充分发挥强军文化在战斗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,使战斗文化成为官兵建功强军事业的重要支撑。图为该部某旅开展飞行训练。李森摄
(相关资料图)
彰显能打仗、打胜仗的价值追求,培育激发战斗精神,是强军文化建设的鲜明特征。近年来,北部战区空军充分利用“人民空军起飞发祥地”“抗美援朝空战起飞地”的历史底蕴,提炼“让起飞之源蓄足领飞之势,把发祥之地建成发展高地”“两飞两地”的战斗文化建设理念。他们不断开掘红色文化资源,打造战斗文化品牌,厚植新时代革命军人胜战基因,使战斗文化成为官兵建功强军事业的重要支撑。
——编 者
一
盛夏时节,辽宁丹东,群山青翠,漫江碧透。
70多年前,志愿军空军战机正是从这里的浪头机场跑道上起飞,扑向敌阵,以令敌闻风丧胆的“空中拼刺刀”精神,打出了一条“米格走廊”,留下赫赫威名。
从跑道位置向西南方行进,爬上一座丘陵的顶部,我们来到当年志愿军空军的地下指挥室入口。
室外暑气蒸腾,室内却非常湿冷。指挥室仅两间主室,复原了战争期间的陈设。环顾四周,狭小的空间里摆放着铺展敌我态势图的粗木圆桌,小小写字桌上有几部电台。
“不来现地看看,谁又能想到,志愿军空军就是在这样的陋室内运筹帷幄,打破了强敌不可战胜的‘神话’。”某旅干事孙馨义深有感触地说。
像这座指挥室一样,一座座战斗旧址,承载着人民空军一路走来的苦难辉煌,见证人民空军的胜战历史,是红色血脉薪火相传的精神地标。如何把这些战斗旧址建设好、使用好,使其发挥更大作用?北部战区空军作出了一系列探索。
他们积极修缮包括“一所、四室、一部、一园”(“空联司”地下指挥所、4个一线轮战机场的地下指挥室、空军俱乐部、大堡志愿军空军烈士陵园)在内的志愿军空军抗美援朝作战旧址群。在建设过程中,该部以志愿军空军参战3个阶段为主线,查阅整理文字资料40余万字、征集历史图片2100余幅、手绘作战挂图20余幅,还实地走访27位志愿军空军老英雄及其后代,搜集整理大量战斗故事,让战斗历史的呈现更加真实、生动。
在抗美援朝空战起飞地旧址中,有一张照片令很多前来参观的官兵印象深刻——在飞机照相机“十”字视野中,一架敌机占了照片右上格将近一半的大小,机身涂装清晰可见。
飞行员们知道,这代表着敌我两机的距离“极为接近”。
照片背后,是时年19岁的志愿军飞行员陶伟一段惊险至极的战斗经历。
1953年5月17日,朝鲜战场上空。在遭遇敌机围攻、长机被击落的情况下,陶伟驾僚机孤军奋战。
战斗中,敌机仗着飞机的先进性能,来了个“急刹车”,想让陶伟的飞机冲到前面,成为靶子。“我赶紧把飞机拉起来,再机头向下一个翻滚,这样飞机头正好对着敌机。” 陶伟说,“我三炮齐发,一边发炮一边向前开。敌机凌空爆炸,碎片贴着我的座舱飞过……”旧址陈列着一本厚厚的战斗故事集,我们从中看到了这段惊险回忆。
经过测算,陶伟击落敌机时与其距离为120米。这位刚从航校毕业不久、飞行时间仅有100多个小时的年轻飞行员,创造了志愿军空军最短距离击落美机的纪录。
“老英雄说,自己和战友当时是抱着‘宁愿血洒蓝天,撞也要把敌机撞下来’的信念升空作战的。战场上,生死就在一瞬间。老英雄的战斗经历正说明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。如今我们的飞机比那时更先进了,但我们依然有与敌死战的勇气胆气!”参观后,飞行员李飞说。
过往与当下产生共鸣,英雄与自己有了情感的“连接点”,历史深处的力量便显现出来。那是精神的洗礼,点燃了斗志,砥砺了血性。
借珍贵文物触摸历史、以鲜活事例讲述历史。如今,在该部修缮的这些战斗旧址中,不仅有实物,还有故事;不仅有故事,还能让参观者“沉浸式”感受战斗经历,切身感受英雄们当年的浴血拼杀。
“当年的战斗渐渐远去,但我们要尽可能拉近光辉战史与年轻官兵的距离,充分发挥战史的教育、鼓舞作用。”该战区空军领导介绍,近年来他们依托志愿军空军抗美援朝作战旧址群,多波次组织官兵参观见学、开展仪式教育;坚持历史重现与艺术升华相结合,以4个主战机场战斗历程为线索,深度挖掘战史战例战将和战斗故事,形成书籍、画册、话剧、微视频、纪念章等一系列文化产品;不断在追寻战斗航迹中打造教育阵地,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实地接受“两飞两地”的战斗文化熏陶。
二
清晨的牡丹江,一轮初阳跃出江面,洒下一片金光。
“东北老航校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。77年前,老航校前辈们正是从我旅所在机场驾机起飞……”某旅营区的东北老航校旧址展陈中心内,解说员张铭烁为参观者解说。
“讲好英雄故事是我们的责任。”张铭烁自信地说:“现在我不仅能讲英雄的战斗事迹,还能讲述英雄们的成长经历,能让战友们更好地了解英雄、学习英雄。”
这种自信,源于一场“并不成功”的讲解。
几年前,该旅组织新兵参观见学,张铭烁把所有重要节点的历史故事和典型人物简介背得滚瓜烂熟。
“具体的战斗经历能不能再介绍一下?”“飞行员吉翔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?”……
自由参观环节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提问让张铭烁意识到,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下功夫,这次讲解“并不成功”。
“除了英雄名字,官兵还可以记住什么?除了故事简介,大家还能了解什么?”“如何深盘‘家底’、细数‘家珍’,挖掘红色基因的‘富矿’?”那年夏天,在该战区空军召开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,该旅把这一系列问题提了出来。
“红色是‘两飞两地’战斗文化最鲜亮的底色”“要架起一座历史联通现实的‘桥梁’,让革命英雄与年轻官兵实现‘穿越时空的对话’”……大家决心将打造“两飞两地”战斗文化、助力官兵传承红色基因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加以研究。
一场场多元素呈现的先锋故事会、一堂堂生动鲜活的军史教育课、一次次红色历史题材的文艺演出……该战区空军建成战斗意志培塑中心,体系推进军史场馆建设,广泛开展“党史馆里讲党课、军史馆里话军魂”活动,拍摄“讲述北疆故事”专题片,组织创演战歌《强军先锋》,在深度开掘红色文化资源上持续努力。
“为什么战旗美如画,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……”今年7月,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,该部创演的取材于真实战斗故事的主题情景剧《人民空军从这里战斗起飞》,又一次在浪头机场演出。
飞行员“大河”本约好与同在战场的妹妹在机场见面。不想,敌机突然来袭,“大河”起飞迎敌,再未返航,“等妹妹来一起吃饺子”竟成遗言……舞台上的妹妹流泪吃着茴香馅饺子,大屏幕则播放着2018年孙淑云老人到空军航空博物馆抚摸飞机、缅怀哥哥的感人画面。
剧中的这处细节直抵人心,催人泪下,让中士张程辉和不少战友湿了眼眶。张程辉说:“这里是英雄辈出的热土。在这里当兵,我们天然地跟英雄更加亲近,也更加明白肩上的责任。”
三
“又是临界状态。”
酷暑时节,飞行员高中强驾驶战机一飞冲天,与战友展开对抗训练。短短几个回合,他凌厉出击,多次逼近临界状态,对抗激烈程度让人心跳加速。
高中强所在大队是人民空军首批组建、首支参战、首获胜绩的英雄部队。2019年7月,该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“强军先锋飞行大队”荣誉称号。
这个大队保持着一项传统——每次执行任务前,官兵都会在首任大队长李汉雕像前宣誓,誓以空战英雄为榜样,不畏生死、夺取胜利。
大家说,每次宣誓,都是在告诉英雄前辈,我们会时刻保持战斗状态,做好随时起飞迎敌的战斗准备。
“抗美援朝战争中,我们大队涌现了首创击落敌机的首任大队长李汉、首创近战歼敌的陶伟、首创夜战歼敌的侯书军等一批战斗英雄。”高中强说,“我们后来人深感光荣,也倍感压力。”
怀揣对胜战和荣誉的追求,高中强和战友在一次次险难任务中接受挑战,快速成长。高中强先后创下所在旅飞行最近、最低、最远等多项纪录——“近到能看清对面战机机舱内的对方飞行员”“低到仿佛在一个‘大碗’里飞,海上的涌浪好像能沾湿飞机翅膀”“远到跨越多个地域、途经多个海域,训练数据实现全面突破,返航时航油已接近最低告警”。
“‘两飞两地’战斗文化塑造着官兵的品格气质,孕育着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,是我们振翅高飞的力量源泉和‘引擎’”,该战区空军领导总结道。近年来,为进一步提升“两飞两地”战斗文化对战斗力的“贡献率”,他们持续深化“学党史、铸忠诚、强备战,我为北疆提战力”实践活动,扎实开展“时刻紧绷打仗这根弦、时刻肩扛打赢这份担、时刻磨砺能力这把剑、时刻等候出征这声令”“四个时刻”战备教育。
战斗实践孕育战斗文化,战斗文化加速战斗力提升。全时待战、随时能战,已成为该部官兵的行动自觉。他们在各类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,多次获得“金头盔”“金飞镖”“天鹰杯”“金盾牌”等荣誉,部队战斗力水平拔节攀升。
对历史最好的纪念,就是创造新的历史。对英雄最好的致敬,就是成为英雄。采访临近结束,我们听到了一场强军故事会,再次感受到战斗文化催生的巨大力量——
在东北老航校旧址展陈中心内,一个个立足战位谋打赢的先锋故事彰显人民空军与时俱进敢创新、加力奋飞振铁翼的昂扬朝气。“问新长征路上,谁能决胜长空?看我,看我,新时代的强军先锋!”故事会结束时,全场官兵齐声高唱《强军先锋》,让人热血沸腾。
金色的胜战航程上,战斗文化将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。
来源:中国军网-解放军报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