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8-22 12:09:44 来源 : 今日科学
近年来,重庆理工大学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,不断探索全员育人、全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的新举措,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精细化。为提升育人实效,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贯通、课上与课下互补、校内与校外协同育人,聚焦机制保障、教学创新、队伍建设,全力深化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。
(相关资料图)
聚焦机制保障
学院依托学校“抗战文化、红岩精神、兵工基因”育人品牌,构建“大思政”育人格局,建立“大思政”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,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思政育人新形式。
一是成立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跨专业、跨学科、跨学院功能型教师党支部,把党建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学科、教学、管理等体系,持续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,不断提升思政育人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。
二是在育人链条实践上下功夫,将人才培养重点统一到思想政治教育上,健全完善“学院领导—系(办)主任—专业教师(或辅导员)”三级育人工作体系,班子成员联系专业系制度、师生党支部共建制度、“管理好榜样”评选方法、新进教师“双导师制”等20余项制度。
三是从课程思政体系建设、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入手,构建起具有较强系统性、科学性、实效性的思政育人规章制度,系统推进思政工作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融合,促进“三全育人”工作落地见效。
聚焦教学创新
学院加强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,对标新文科建设新要求,锚定学校“产学研用”和“国防兵工”两大办学特色,深耕“四个课堂”建设,打造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一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。
一是推动“新思想进课堂”,创新探索“思政+专业课程”建设。充分发挥教师队伍“主力军”、课程建设“主战场”和课堂教学“主渠道”的作用,以一流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,形成“支部引领—专业系统领—课程组执行—示范课程先行—全面覆盖”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新模式。同时,以互联网思维谋划和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,匠心打造25期以“立足专业、课程思政、涵养师德、立德树人”为宗旨的“红色云课堂”系列微课,将专业课与校史文化、兵工精神深度融合,展示了一系列具有红色底蕴、兵工特色和思想引领力的特色课程。
二是开展“新思想进实训”,拓宽“思政+实习实训”路径。立足学科专业特色,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,着力培养服务先进制造业、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的“数智管理”人才。选派优秀研究生党员到乡村振兴部门、乡村社区等单位挂职锻炼,提升学生实践能力。
三是引导“新青年在基层”,搭建“思政+社会实践”育人平台。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淬炼青春,以“三下乡”与“卓越红心”宣讲团为载体,有针对性地提供符合学生特质的“定制”实践形式和实践内容,组织学生前往社区、农村、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、宣讲、服务等实践活动,上好社会实践这堂“必修课”。学院多支团队入选国家、市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。
聚焦队伍建设
教师是“三全育人”的主体,学院突出教师队伍关键作用,以基层教学组织为载体,严把“三道关”,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。
一是把好“入口关”。强化政治考察,除了对新进教师进行业务考核以外,学院党委负责人还与考察对象开展面对面谈话,对政治素质不过关的考察对象坚决“一票否决”。
二是把好“质量关”。实行新进教师“双导师制”,为每名新进教师安排业务导师和思想导师,业务导师负责新进教师的教学、科研、团队等业务工作的指导,思想导师由学院选派“双带头人”、党委委员、支部委员、优秀党员担任,负责新进教师的思想引领、师德师风、人文关怀,帮助新进教师尽快融入和成长。
三是把好“教学关”。实施“头雁”领航,安排教育教学有特色、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明显的骨干教师分别牵头课程思政建设项目,强化青年教师“引—带—培”工作机制,带动青年教师增强育人主体意识,提升课程思政能力。实施名师培育,强化示范引领效应,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、省级等各类教学技能大赛,通过“以赛促研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”的方式,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及素养。同时,还建立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督促检查机制,班子成员深入课堂进行全覆盖听课,定期与学校教学督导团交流,实时掌握课堂教学状态。
“三个聚焦”有力促进了学院思政教育与各项事业同向同行,充分调动了学院教职工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汇聚了“大思政”育人合力,形成了具有管理特色的“大思政”育人格局。
(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邹霞 院长 代应)
版权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标签: